聚焦引育留用服 着力构筑高水平人才师资队伍

2024年06月14日 10:19  点击:[]

聚焦引育留用服 着力构筑高水平人才师资队伍

———第五次党代会以来人才工作综述

    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中医药大会精神,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大力推动人才工作理念、机制和方法创新,聚力实施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从“引、育、留、用、服”上出实招、求实效,加快形成众流汇聚的引进机制、脱颖而出的培育机制、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党管人才工作格局不断优化,人才队伍规模素质持续提升,人才培养集聚能力不断增强,人才制度和服务保障持续优化,人才引领发展成效明显。

    一、聚焦人才引进,加快汇聚优秀人才合力。学校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正确的人才发展理念和工作导向,统筹谋划人才优先发展布局,着重抓好人才发展战略谋划、重大人才工作推进、重要人才政策制定、团结吸引重要人才等工作,切实落实人才工作是第一要务、人才工作目标是第一责任,在新形势下,明确战略定位,不断探索人才工作新思路、新方法,加快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人才工作机制,在传承中锐意创新,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2017年以来,学校实行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不断加大引才力度,累计拨付人才引育工作经费5000余万元,全职引进优秀人才63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305人,学校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扩大,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学校在编专任教师达到1121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由31.03%提升至50.93%。学校先后成立了中医药创新研究院、药物研究院、针灸研究院、省中医药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依托重点学科、国家和省实验室体系、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充分释放“平台+人才”集聚效应,围绕中医药与免疫、中医药与脑科学、组织再生与创面修复、针刺研究等重点领域,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4个,柔性引进特聘专家38名、高层次人才团队2个,为加快构建中医药人才高地增添动力。

    二、聚焦人才培育,全力构建人才雁阵格局。聚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紧紧围绕学科布局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的引领作用,以泰山学者人才工程、省中医药名医工程、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育项目为抓手,积极探索培育壮大中医药优秀人才的有效路径,全力构建“头雁引领、雏雁振翅、群雁齐飞”的人才发展“雁阵格局”。2017年以来,学校持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国医大师增至 4人,新增全国名中医5人、岐黄学者 6人、青年岐黄学者6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2人,新增国家级领军人才2人、泰山学者工程入选专家3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新增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齐鲁扁仓人才等省级中医药高层次人才346人次。1人荣获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1人荣获山东学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新增“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团队14个。不断加强校内“123人才工程”建设,组织了四批次人才遴选工作,共培养各类各层次人才157人次,其中教学类47人次、科研类48人次、临床类62人次,为冲击高层次人才工程提供人才储备。同时鼓励青年教师进一步提高学历学位层次,修订《山东中医药大学在职人员学历学位教育管理规定》,先后有42名专任教师在职攻读硕博士学位。支持青年教师对外交流访学,获批教育部公派留学项目、省政府公派出国留学项目19项,支持29名教师出国进修。不断加强3个博士后流动站建设,2017年以来共招收博士后418名,获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29项、特别资助9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项资助2项,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资助16项,山东省博士后创新人才专项4项,为壮大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注入活力。

    三、聚焦人事改革,持续增强人才活力效能。学校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按发展需要设岗、按目标任务定职责、按水平贡献评聘,岗位聘用和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岗位分级分类管理和科研创新团队特设岗位,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和同行专家评议机制,建立起具有我校特色的岗位聘用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岗位聘用正向激励作用。不断完善人才分类评价管理体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质量导向,坚持分类评价,强化工作实绩考核,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充分发挥引才依托部门的用人主体作用,加强合同监督、管理和考核,促进人才成效发挥。2017年以来,通过第二轮岗位聘用、届中调整、第三轮岗位聘用,学校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由124人增加至178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由288人增加至347人,专任教师职称结构不断优化,同时设置破格竞聘绿色通道,优化岗位聘用条件,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不断健全人才队伍分类管理与评价,建立人才引进、培养和退出的聘用机制,优化完善高层次人才考核方式,制定“个性化”工作合同和考核标准,充分发挥考核工作的激励作用,不断激发中医药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积极落实有利于人才队伍建设的绩效和薪酬分配制度,不断优化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保障教职工工资待遇,提高教职工民生福祉。2017年以来,2次上调基本工资标准,足额发放各项奖励性补贴,加大教学、科研奖励力度,奖励性绩效工资在绩效工资总量占比达到70%以上,公积金与各项社会保险缴纳基数明显增长,让广大教职工切实体会到了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四、聚焦人才引领,助推学校建设高质量发展。学校坚持“四个面向”,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充分发挥中医药人才优势、教育教学优势、科学研究优势、中医药文化优势、健康产业创新发展优势,多措并举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坚持“育人为本、产业为要、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理念,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建设了5个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现代产业学院。积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不断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2017年以来,学校建成科研创新大楼、鲁澳中医药产业研究院、青岛中医药科学院,成立南药研究院、全球首家石墨烯医学研究院,与鲁南制药、东阿阿胶、山东建邦集团等企业签署了系列战略合作协议,签订横向合同51项。学校支持鼓励各类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加快实现高层次人才质和量的突破,同时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连续2年首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4项。荣获国家级教学比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3项,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5项。2021年全职引进的胡军教授和多伦多大学魏晓林共同通讯在国际顶级权威医学杂志《TheLancet》(简称“Lancet”,中文译名“柳叶刀”)正刊在线发表高水平原创性论文1篇。

    五、聚焦人才激励,优化人才发展良好生态。学校不断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通过岗位聘用、绩效考核、成果转化奖励激励等举措,加快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健全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发挥作用、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队伍创新能力提升和结构动态优化的人才制度体系。严把师德师风关、学术质量关,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营造“尊重创新、自由灵活、宽容失败、保障平等、成果激励”的创新环境,为人才提供有序发展的良好氛围。学校为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深入贯彻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科研生态,强化学校内涵建设,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促进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人民生命健康,发挥中医药特色,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不断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和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密切思想联系,做好宣传引导,倾听人才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意见建议,全面了解人才在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动态,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努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为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上一条:打造六一六度共同体 致力培根铸魂育新人 下一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着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关闭

中国共产党山东中医药大学第六次党员代表大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