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促发展 凝心聚力谱新篇
———第五次党代会以来研究生教育综述
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以培养优秀中医药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谋发展,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凝心聚力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在研究生思政教育、招生培养、学位点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强化党建引领、思政教育成绩突出。学校将研究生党建、思政教育与业务科研融合,落实三全育人,搭建四个实践育人平台,构筑“奉献型”品格研究生大思政育才模式。用好志愿服务平台:通过进社区、进校园、“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校地协同育人机制,培养研究生奉献品质;用足科技文化月平台:将科技文化活动融入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培养“大医精诚”的道德品质;用活创新创业平台:以“互联网+”等大赛为依托,使研究生将专业所学转化,增强社会担当;拓展产教融合平台:将研究成果引入社会服务,推进医教协同、科教产教共同发展。近三年,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6项,2个支部获全省高校“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培育单位,建设“中医药传统文化社区服务基地”40余个,获省级“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服务队3支、省级优秀学生和指导教师各3人,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1项,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党建和思政工作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学生工作者各1人。
二、深化招生改革、生源质量不断优化。招生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日趋合理,7年间统招硕士人数由1024人增加到1757人,统招博士人数由82人增加到150人;2023年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7.4%。建立多元招生选拔制度,2022年博士招生全部实行“申请-考核制”和“硕博连读”,首次招生直博生7人。构建研究生“线上+线下”“校、院、学科、团队”综合招生宣传体系,生源质量得到不断提升,2023年全面启动针灸推拿学、中医医史文献、科学技术史等学科优秀大学生暑期学术夏令营,接收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人数持续增长,2023年招收82人,2024年拟招收135人。打造“阳光研招”工程,优化自命题初试科目和内容,全面推进网上评卷工作,强化复试考核过程管理,构建了综合评价、择优录取、信息公开、严格监管、科学安全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体系。
三、突出特色优势、学位点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学位授权审核等工作,以评促建,加强学位点内涵建设。重点建设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学位点,接续培育生物医学工程,扶持储备药学、护理学、临床医学,形成各学位点相互支撑、协调发展、梯次分明的“雁阵式”发展格局。对接国家和山东省战略,主动布局前沿领域学科专业,优化原有学科布局。2018年新增科学技术史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022年新增中医药管理学、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3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促进医工交叉,生物医学工程获批山东省首批精准培育博士点。2022年全国首届专业学位水平评估我校中医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跻身A类行列。
四、加强队伍建设、导师带教水平不断提升。学校现有博士生导师292人,硕士生导师1296人。学校重视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建立“省-校-院”三级导师培训制度,提升导师带教能力,2020年以来共选派45人参加省级培训;加强导师日常管理,完善导师评价标准,推行招生资格年度审核制度。健全激励引导机制,设立“理论教学奖”“模范导师”“优秀导学团队”等奖项,对优秀导师予以表彰。2017年以来,我校32名导师获评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4支团队获评优秀导学团队,5名导师获评校级模范导师,5支团队获评校级优秀导学团队。2023年学校承办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行业)导师对话会暨山东中医药大学首届导师创新论坛,为医养健康领域行业产业导师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五、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成果丰硕。学校大力实施研究生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与评价工程,实施研究生质量提升计划,加强研究生教材、课程、案例库和培养基地等资源建设。2017年以来,获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37项,获得省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获批山东省研究生一流教材1部,国家中医、中药教指委核心课程教材主编2部,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51门,专业学位案例库47项,2022年获批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题案例立项3项。新增8家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6家省级联合培养基地通过验收,2家基地获批示范基地。
六、推进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校积极推进医教协同和科教产教融合,构建中医专业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制机制并不断完善,加大与高水平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力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加大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培训。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鼓励资助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论坛和各类竞赛,承办全国中医药和山东省研究生学术活动,设立“远志”研究生海外联合培养项目。2017年以来,研究生共获得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109项、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8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95篇。累计获得岐黄杯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一等奖17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64项,历年获奖数量都居中医药院校前列,连续荣获大赛优秀组织奖。选派研究生赴瑞士苏黎世大学、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等高校交流学习累计60余人次。2019年我校博士生王勇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18年、2023年我校博士牵头项目,2022年研究生参与项目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七、完善质控体系、保证学位授予质量。持续完善科学多元的学位授予评价标准与质量监控体系,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校院两级督导机制,依托督导组开展针对培养和学位论文全过程的督导检查,确保各环节组织规范有序、分流退出机制落实到位。课程全面实施形成性评价,实行“出科+阶段+结业”的实习实践分级考核,并配合“全程+全员+全方位”的督导、反馈与调整。以学位论文质量为抓手,推出综合改革举措,如提升重复率检测标准、100%双盲评审制度、学位论文质控卡制度、多环节质量复核制度等,学位论文质量得到全面提升,近3年我校在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组织的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全部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