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谋发展 内涵提升谱新篇

2024年06月14日 09:59  点击:[]

守正创新谋发展 内涵提升谱新篇

———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科研工作综述

    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谋篇布局,强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四个面向”,推动“四链”融合,深化有组织科研,聚焦科研团队协同攻关、科研项目创新攻坚、科研平台提质升级、科研教学深度融合,不断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主动服务国家和全省中医药发展战略,挖掘、培育、产出了一大批具备重大创新价值的基础理论成果和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学校连续两年首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项,同期获奖数量位列全国中医药类院校第1名。学校入选青塔“2022年度中国高校科技进步贡献100强”,在全国中医药类院校中位列第1

    一、聚效创新活力提升,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学校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在全省高校中率先立项建设19支科研创新团队和42支青年科研创新团队,出台《首批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试行)》《首批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青年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等管理办法,实施团队首席专家负责制、团队聘用制、团队考核制和代表性成果评价等系列改革举措,有组织科研能力持续加强。为落实“破五唯”政策要求,深化科研评价改革,从“质量、贡献、绩效”三个维度开展青创团队代表性成果评价工作,引导、培育、产出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建设周期内,获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4项,新增省级平台11个,产出ESI高被引论文3篇。获批岐黄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称号7项。青创团队成员共计承担纵向科研项目140项,发表JCR1/2区文章121篇,ESI高被引文章1篇,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2位教授入选“2023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二、聚焦“四个面向”,开展高水平创新项目研究。围绕中医药重大理论问题及转化应用,强化有组织科研,充分整合学校资源优势,依托中医医史文献学等国家重点学科及中医药经典理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高层级平台,充分发挥道地药材资源研究以及中医脉诊、正骨手法等特色诊疗技术优势,推进中医药与前沿技术交叉创新,同时针对近视眼防控及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开展从理论创新、辨证诊疗到方药研制全链条系统研究,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国家级项目21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及课题31项,承担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55项。2021年以来,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项目数突破并稳定在30项以上,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社科类纵向科研项目立项数量及级别不断提高。通过学校的系统建设和整体布局,逐步构建涉及中医药产业开发、中药新药研发、中医药设备研发、中医药重大疾病防治、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的系统化科研体系。

    三、聚力“四链”融合发展,打造国内一流科研平台。布局建设省部级以上平台46个,以中医药经典理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引领“传承创新平台”建设,依托中医药创新研究院建设“交叉创新平台”,整合青岛中医药科学院、鲁澳中医药创业研究院等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构建3个基础研究特色平台集群。建设1个省级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形成涵盖基础研究、成果转移转化和临床运用的全链条科研模式,形成中医药基础与临床、医学与药学、科研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科研新生态。在前期团队和平台建设基础上,与学科建设进行有机融合,打造“学科、团队、平台”三位一体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模式。倾听科研一线工作者声音,解决科研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做好青年人才交流服务工作,开展学术交流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工作,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合作和科研设备共享的平台。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学校积极组织申报,获批2个黄河流域协同创新中心,1个黄河流域跨区域数据开放应用实验室,成立黄河三角洲中医药研究院,立项省高等学校黄河三角洲药用资源创新团队。从数据开放、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成果转移转化和团队培育全方位响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战略,真正做到“国之大者,勇担时代重任”,为“四链”融合发展,促进区域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四、聚合科教融合发展,以研促教以教提质。学校注重教育、科研、人才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围绕科研项目、团队、成果和平台内涵建设工作,促进科教融合发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助力学生培养,支撑学生创新创业,建立起转化教学资源、提供育人平台、推动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科教融合发展模式,不断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近三年来,依托项目、平台培育,出版教材43种,其中国家卫健委规划、全国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31种,其他正式出版省级以上主编教材12种。“基于中医原创思维的中药药性理论创新与应用”理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相关成果进入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药用植物栽培学》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学校建立科研平台向本科教学开放机制,出台优秀本科生“三进计划”方案,科研团队成员积极指导本科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近三年带领学生参加11次各类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人数达到116人,指导大学生参加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立项311项,其中国家级27项,省级69项,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荣获国赛金奖1项,铜奖1项,省赛金奖3项,银奖2项,铜奖1项。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时代机遇,聚焦中医药发展重大问题,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强化有组织科研,充分发挥中医药原创科技资源优势,推动科研团队协同攻关,提升科研平台内涵建设水平,推进中医药交叉融合创新,助力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助推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


上一条:特色发展 提质增效 推进高水平中医药教育对外开放 下一条:规范与发展并重 规模与质量同升

关闭

中国共产党山东中医药大学第六次党员代表大会 版权所有